让奉献成为一种自觉——记成都中医药大学万德光教授

2024-07-06 纠错

一时的奉献折射一种高贵的精神,一生的奉献承载一种坚定的信仰。著名的中药学专家,国家首届教学名师,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——万德光教授,50余年中立足岗位,无私奉献,以党员的品性引领师生,以教师的德性感染..

一时的奉献折射一种高贵的精神,一生的奉献承载一种坚定的信仰。著名的中药学专家,国家首届教学名师,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——万德光教授,50余年中立足岗位,无私奉献,以党员的品性引领师生,以教师的德性感染师生,以学者的知性启迪师生,以母亲的胸怀关爱师生。

拥有“四个生日”

在追求事业的征程中践行使命

万德光教授说她有四个生日:自己的生日,加入少年先锋队、加入共青团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“特殊生日”。

万德光教授形容自己进入中医药高等教育战线以来就像一名“过河卒”,一路往前,从未动摇。本科专业是生物学,中医药对万德光教授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。万德光教授凭借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勇气,在参加工作之际,独自编写《药用动物学讲义》,并首次在中医学院开设《药用动物学》课程。1960年,万德光教授参加了全国首次中药资源普查,跋山涉水,历经艰辛,白天骑马挎枪,翻山越岭采集标本,夜晚住宿帐篷或藏胞民舍。她为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所感动,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专业。在其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,她始终坚持边学边教的信念,坚信中药服务民众的重要价值。正是这种济世为民的信念,支持着她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,不断前进。

1983年,万德光教授出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,分管教学工作,她致力于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,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,理论研究成果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、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2008年,万德光教授光荣退休了,老伴张先生对她说“欢迎回家”,可是她却“退而不休”。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,万德光教授积极开展团队示范教学活动及教学经验专题报告,不顾年迈与身体的病痛,亲自示范教学,有时一讲就是4个学时。她领衔主持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《中药资源专论》编写,亲自审阅全部书稿。

从教50余年,万德光教授为国家的中医药教育、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93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《药用动物学》教材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;1997年主编出版《中药分类学》专著,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;主持完成了国家“九五”攻关项目——“66味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——远志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”,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承担了科技部“863”攻关项目——“5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——远志炮制品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”,研究成果获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05年版)采录;主编出版了100万字的《四川道地中药材志》;2003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;2004年获得中国药学发展奖(中药奖),其成果被编入2004年《中国药学年鉴》的“药学人物”。

力行“四个并重”

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

50多年来,万德光教授始终坚持为人师表,率先垂范,在为人与治学诸多方面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。

坚持教书育人并重。无论是学习、科研还是生活,万德光教授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创造条件。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拉丁文,她主动帮助联系老师;学校的实验条件不足,她主动联系其它高校甚至北京等地的实验室;为便于研究生实验研究,她在自家后院种植了多种药用植物,有些药物还远从峨眉山、青城山、中江、三台等地采挖回来。

坚持言传身教并重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秋季学期第一堂课,万德光教授冒着瓢泼大雨奔进教室,尽管淋湿了衣服,她仍坚持把课上完,在场的师生无不为之动容。她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师:“先生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,是我们追随的榜样”。

坚持做人做事并重。万德光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做好人,做好事”。她认为,要先做好人,才能做好事,做好学问。她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,在讲授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时,反复强调药物的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。她十分注意教授学生对药材真伪的鉴别,强调“医者仁心”的古训,强调伪劣品“轻则无效,重则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”。

坚持教学科研并重。近二十年来,万德光教授积极探索中药研究方法和理论,拓展中药研究领域。其中,中药品种、品质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是其提出最具代表性的新领域,研究成果已反映在由她主编成近百万字的《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》里;在中药理论研究上首次提出了中药品质理论的九个论点,出版了《中药品质研究——理论、方法与实践》,得到同行肯定,其理论观点被收入研究生教材。自1991年来,此研究方向已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,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。

崇尚“四字箴言”

在鲜明个性中彰显人格魅力

教书旨在育人,育人重在育德。在万德光教授身上,不仅体现了她的学术魅力,更展现了她的人格力量。

教师心中永存“爱”。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万德光教授上课的“三早”,即早起、早走、早到。只要上午有课,她就会早早起床,提前到课,与学生早见面。这“三早”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,学校迁到新区的第一堂课,因怕上课迟到,她足足早到教室半个小时。

作为博士生导师、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,万德光教授几十年如一日,坚持为本科生授课,即使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也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。学生和她亲如一家,就连老伴张老师都对她的绝大多数学生如数家珍。儿子说:“妈妈,您跟学生说的话远远多于对我们说的话”。“我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人,想尽力当好一个女儿、一个妻子、一个母亲”,万德光教授不无遗憾地说。母亲因病瘫痪卧床,万德光教授一直亲自照料,为了不耽误工作,她同时修改4位博士生的论文。面对学生代为照顾母亲的请求,她婉言拒绝,因为她觉得悉心照顾母亲是她作女儿对母亲的爱……

治学态度崇尚“严”。在组织编写《四川道地中药材志》时,万德光教授要求对所收载的每味药进行道地性考证,做到“言川产必有据,言道地求其源”。为了考证“川木通”确为川产道地药材,万德光教授亲自查阅了省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,得知记载有“川木通”的清代出版物《天宝本草》在成都市温江区图书馆可能有收藏,她委托弟子前往,几经周折找到该书的孤本,详细查阅摘录,亲自对其考证,证实了“川木通”确为川产道地药材。

教书育人崇尚“实”。几十年来,为考察川产药材,万德光教授带学生野外实习,足迹几乎踏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;出差到中药材产区,也总不忘抽时间到野外做药材资源调查,采集药材标本。2003年夏天,年近7旬的她和学生去银杏种植基地考察,顶着烈日和学生一起上山、观察测试、亲自采样。从12点半到下午4点,从山脚到山顶,边看边测边讨论,直到测试完毕一同下山。她说:“科学研究必须自己动手,必须身体力行,凡能自己做到,绝不假手于人。”

名利面前“明”当头。2003年,万德光教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称号,她对媒体谈到:“教书育人,是我一生的追求。我心目中的名师不在‘名’,而在‘明’,即做一个明白的教师、明德的教师、明智的教师。”她总说当教师要备好课才能讲好课,课要讲得“精”、“深”、“活”,备课是关键,不可因熟悉而偷懒。无论教过多少遍,每次上课前她都要认真翻阅教案,思考、补充和更新讲授内容,常常备课到深夜。“凡有课时,一切都为上课让路。”万德光教授这样说,也一直这样做。

万德光尽管已是古稀之年,但她却始终朝气蓬勃。她常引用宋代教育家朱熹那句“万事须是有精神,方做得”来勉励自己和他人。她说:“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,办好教育是需要一点精神的,当好教师是需要一点精神的,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,无私奉献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。她说自己当教师最深的感悟是:“师贵育人,人贵笃学,学贵融通,通贵博采”。正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教授为万德光教授赋诗所说:“万卷华章育英才,德高身正显风范;光阴抹去民众疾,师恩恰犹千重山”,这正是万德光教授的真实写照。(杨支才)

我要报错

分享

复制链接
赞赏

打赏我们

打赏中医文献网网站站长

中医文献网 在线咨询

上班时间:9:00-22:00
周六、周日:14:00-22:00
扫一扫二维码,手机阅读!